从“空心村”到“网红村”,从“单一农业”到“农旅融合”,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用三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乡村振兴答卷。他们如何盘活闲置资源?怎样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?走进这个“全国文明村”,解码“党支部+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下的振兴密码。
老房换新颜留得住乡愁更留得住人
——当70年代老宅院遇见“民宿经济”
在周一村11组,14户青砖土木结构的老房曾空置率高达65%,斑驳的墙垣里藏着关中民居的韵味,却留不住年轻人的脚步。村“两委”做对了两件事,首先是算好“资源账”,不搞大拆大建,而是以“生态宜居+特色保留”为原则,将村民闲置农房、宅基地折算为村集体资产,引入曲江新区1500万元帮扶资金,分三期改造出14间客房、2间会议室的“终南雅集民宿”,让老房子成为“会呼吸的文化符号”。其次就是绘好“蓝图卷”,委托专业团队统一设计,青砖灰瓦、木格花窗、院落菜园……既保留关中民居的质朴,又融入现代度假元素。如今,民宿年均接待游客1万人次,曾经的“空心村”变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“诗与远方”。
4200亩猕猴桃田打底,1500万元改造资金激活,5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,周一村用规划破题“如何让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”。
小民宿撬动大产业运营有章法更有烟火气
——当“村集体+企业”碰撞出乡村振兴“新解法”
清牌匾、兴产业,让“阵地”生效益。阵地建得好,更要管得巧。周至县以“简约实用”为导向,规范“一徽一标四牌”,清理1500余块重复多余的制度牌匾,拆除500余处楼体大字,让阵地“轻装上阵”。
“光伏经济”添活力。盘活阵地楼顶资源,推行光伏项目“阳光收益”,村集体、企业、商户按比例分红,资源较好的村年增收4-5万元,“闲置屋顶”变身“阳光银行”。
市场运作增动力。公开竞价出租经营性功能室,电商直播间孵化“网红新农人”,农资超市打通“产供销”链条,阵地资产从“纯投入”转向“能造血”,激活集体经济“一池春水”。
这种“规范+经营”的模式,既让阵地回归“服务本源”,又蹚出“以阵地养阵地”的新路径。
小驿站引来大人才富民有实招更有新希望
——当“人才服务驿站”撞上“乡贤返乡潮”
2023年9月,周一村迎来两块“金字招牌”,西安市首批“人才服务驿站”、楼观镇“人大代表工作室”。以此为契机,村里打出“组合拳”。一是人才“引回来”。出台宅基地入股、创业补贴等政策,吸引乡贤能人回乡创办民宿、农家乐,12户村民变身“民宿老板”,实现“自家宅基地上吃旅游饭”。二是收益“分公平”。民宿收益采取“保底+分红”模式——村民每年拿固定租金,再按股份参与盈利分成,2023年人均分红超3000元,村集体增收20万元。三是生态“护长远”。将民宿运营与猕猴桃产业联动,游客既能体验“田间采摘”,又能带走深加工的猕猴桃酒、果干,形成“农业+文旅”闭环,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。
从“授人以鱼”到“授人以渔”,周一村用多元赋能破解“如何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主角”的难题。
从“规划留魂”到“运营生金”,再到“富民共享”,周一村的实践证明:乡村振兴从来不是“空喊口号”,而是要算清“资源账”、搭好“共治台”、走好“共富路”。当老宅院变身网红民宿,当村民从“看客”成为“创客”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蜕变,更是“产业兴、乡村美、农民富”的振兴图景正在周至大地徐徐展开。以终南雅集为核心,周一村正朝着“看得见山水、记得住乡愁、留得下记忆”的“新周一”大步迈进——这或许就是中国式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